廖锡龙,1940年6月生在贵州省思南县的一个小山村,家里穷得叮当响,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。那时候,村里房子大多是土墙瓦房,田间小路一到雨天就泥泞得没法走。他从小就得帮家里挑水砍柴,干活磨出了一身硬骨头。父亲老实,母亲勤快,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堆,日子过得紧巴巴,但他从小就懂事,知道扛起责任。
那年代,农村孩子上学不容易,廖锡龙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,家里实在供不起。但他不甘心,晚上点着油灯看书报,想多认识几个字,学点东西。他小时候常站在山坡上,望着远处,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,干点大事。
1959年,19岁的他终于等到了机会,穿上军装,加入了贵州省军区49师145团,成了一名普通步兵。那一刻,他觉得自己离梦想近了一步。
刚进部队,日子苦得让人牙酸。新兵训练每天起早贪黑,跑步、射击、战术演练,样样不落。廖锡龙特别能吃苦,每次射击训练他都第一个站出来,手掌磨破了也不吭声。一次训练,他扣扳机太猛,手掌虎口裂开,血流了一地,但他硬是撑着打完。
战术训练时,他爬山坡、钻泥地,膝盖破了,衣服脏了,从没喊过累。战友们都说他像块石头,沉默寡言,但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。
他在连队里特别踏实,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,把内务收拾得整整齐齐。训练时认真听,动作做得一丝不苟,休息时还帮战友修装备,或者翻翻军事书。他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,很快就成了班里的尖兵,战友有问题都爱找他问。他带的小队考核成绩总是名列前茅,他自己也摸透了每种武器的性能,指挥起来有模有样。
可提干的事却一直没他的份。因为只有小学文化,他两次都没通过审查。1961年,第一次落选,他看着提干的战友,心里不是滋味,但还是埋头擦枪,继续干活。1963年,第二次又没过,他也没抱怨,照旧苦练。大家都佩服他这股韧劲,有人问他难不难受,他笑笑说,当好兵是本分,别的交给组织。
到了1964年9月,命运给他来了个大考验。一次销毁过期弹药的任务中,意外爆炸,他右手食指被炸伤,留下了永久性残疾。伤好后,他试着扣扳机,手指僵硬,根本使不上力。连队领导没办法,把他列进了退伍名单。那段时间,他心里沉甸甸的,军营是他全部的寄托,离开就像丢了魂。他攥着拳头想,即便走,也得站好最后一班岗。
就在退伍前,连队搞了场告别演习,给即将离开的战士送行。廖锡龙带着伤上了场,指挥一个战术分队。他用左手指挥,动作利落,带着队员分成两路包抄,成功完成任务。演习场上,他的表现让观礼的师首长眼前一亮。首长当场拍桌子,说这小子有血性,是块带兵的料,决定把他留下来。
几天后,退伍名单上他的名字被划掉,换来的是作训科副科长的任命。那一刻,他知道,军旅路还没到头。
从那以后,廖锡龙的军旅生涯彻底开了挂。1965年,他带出一支全团有名的尖刀连,新兵训练他亲自上手教,成绩拔尖。1978年裁军,他差点转业,多亏31师副师长关福成保他,把他调去91团当副团长。1979年,中越战争打响,39岁的他带队上前线,炸毁越军暗堡,全歼一个加强营,战后直接升了团长。
1984年,他已经是31师师长,接了收复者阴山的任务。他带着部队雨夜突袭,5个多小时拿下阵地,歼敌500多人,自己这边牺牲不到100人。这仗打得漂亮,消息传到北京,邓小平亲自批示要重点培养他。一个月后,他升任11军副军长,4个月后成了军长。
1985年,45岁的他当上成都军区副司令员,成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区副职。从副团长到这个位置,他只用了7年,那个曾经被嫌弃文化低的伤兵,硬是坐镇西南,指挥千军万马。
后来,他负责组建成都军区云南前指,指挥轮战部队,五年里十万人次调动,没出过大错。2002年,62岁的他进了中央军委,当了总后勤部部长。他推后勤改革,花60亿换了07式军服,官兵们穿上后直呼有面子。他还铁腕反腐,实名举报谷俊山,震慑了军中歪风。
2013年,他卸下军装退休,54年的军旅路,从一个差点退伍的伤兵,走到将星闪耀,他靠的是血性和担当。
廖锡龙这辈子,像座大山,立在那里让人敬佩。从贵州山村走出来的穷小子,到肩扛将星的统帅,他跨过了没文化、受了伤、裁军这些坎,靠的是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国家的忠心。他打过硬仗,搞过改革,反过腐败,始终没忘了当兵的初心。
华泰优配-可靠配资平台-买股加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