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亲自提拔的将军,三个月后,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,43岁的米哈伊尔·古德科夫,俄罗斯海军副司令。
他的结局,不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,而是在远离海洋几百公里的库尔斯克州。一枚乌克兰导弹,精准地扎进他的指挥所,把他飞黄腾达的军旅生涯,连同克里姆林宫的期许,一起炸得粉碎。
古德科夫的死,不是意外,更像是一场俄军传统下的必然献祭。都21世纪了,俄军的指挥官们,似乎还活在沙皇时代的油画里,坚信将军亲临一线,才能让士兵嗷嗷叫着冲锋。这种拿破仑式的浪漫,在今天这个无人机满天飞的时代,无异于自杀。
他所在的指挥所,位于库尔斯克州的科列涅沃,离前线只有不到30公里。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?对于乌克兰的远程火箭炮和无人机来说,就像是摆在自家院子里的一块靶子,想什么时候打,就什么时候打。
这难道是巧合吗?就在不久前,第35集团军的参谋长谢尔盖·戈里亚乔夫少将,同样是在前线,被一枚从天而降的“风暴之影”巡航导弹“斩首”。
从黑海舰队副司令,到摩托化步兵旅旅长,这份不断加长的阵亡名单,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一个简单到可笑的逻辑:你把大脑放在最危险的地方,就别怪别人一枪爆头。
这已经不是在冒险了,这根本就是一场用将官性命做赌注的轮盘赌,而乌克兰人手里,似乎总有那颗幸运的子弹。
俄军是怎么把自己的指挥部,变成一个对敌人开放参观的“景点”的?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,听起来极具黑色幽默。
据说,古德科夫出事那天,为了庆祝远东的海参崴建城纪念日,他心血来潮,动用军用通讯系统,给曾经任职的太平洋舰队发了一封贺电。
在北约全天候电子监控的“天眼”之下,任何一次不寻常的无线电信号,都像是黑夜里点燃的一支烟,瞬间就会暴露位置。这封可能充满官僚主义热情的贺电,转眼就变成了“海马斯”火箭炮的死亡导航。
这听起来荒诞,却很可能是俄军在电子战泥潭里挣扎的真实写照。更要命的是,这场情报战,俄军输得是双份的。
一方面,自己的“盾”跟纸糊的一样。俄军的电子战系统、雷达和通讯设备,经常互相干扰,打起架来。为了保证关键时刻能喊出话,前线部队有时只能把电子防护关掉或调弱。这个短暂的“静默”窗口,在对手眼里,就是转瞬即逝的黄金机会。
但这还不是最糟的。真正的噩梦来自外部,美国和他的盟友们,几乎把俄军的动向变成了对乌克兰的现场直播。
指挥部的精确坐标、部队的集结调动,这些本该锁在保险柜里的最高机密,被源源不断地打包,直接发送到了乌军炮兵的操作终端上。
面对一个能看得清、听得见、打得准的对手,俄军的应对,就像一个笨拙的拳击手,只能被动地抱头挨打。
靠着临阵换地方、放假情报这种小聪明,根本无法改变被动局面。战场的主动权,早就在看不见的电磁波里,悄悄易手了。
死一个将军,对庞大的俄军来说,或许只是编制表上一个名字的变化。但古德科夫的死,损失远不止于此。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僚将领,他是普京亲自选中的“操盘手”,是俄罗斯海军步兵现代化改革的发动机。
不久前,他刚因为在南顿涅茨克战役中的表现,被授予最高荣誉“俄罗斯联邦英雄”称号。普京正是看中他这一点,才把他从战功赫赫的第155海军步兵旅旅长的位置上,破格提拔为海军副司令,专管海军步兵的未来发展。
他手里攥着的,是一项名为“旅改师”的宏大计划。目标是在2027年前,把俄军所有的海军步兵旅,全部升级为规模更大、装备更好、反应更快的师级单位。对于在战争中兵力捉襟见肘的俄军来说,这项改革几乎是救命稻草。
古德科夫就是这根稻草的编织者和推动者。他的死,让这个本就因为缺钱缺装备而步履蹒跚的计划,几乎被釜底抽薪。
一位被同僚评价为“敢跟上级说真话”、熟悉现代战争的将星就此陨落,留下的那个巨大窟窿,短期内谁也补不上。
一颗导弹,打穿的不仅是一个将军的胸膛,也几乎打穿了俄罗斯海军步兵的未来蓝图,一个关键人物的倒下,在前线是无法弥补的空洞。但在莫斯科,克里姆林宫的回应,却像是另一部电影。
就在将星不断陨落的背景下,普京亲自去军事医院慰问伤兵。他握着士兵的手,赞扬他们是“经受了炮火洗礼的真正男人”,并许诺国家会给他们最好的支持。镜头前的领袖温情脉脉,姿态感人。
这种鼓舞士气的表演当然重要,但它恰恰回避了那个最核心、最残酷的问题:一个连自己的高级指挥官都保护不了的军事体系,要如何去说服前线的普通士兵,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未来是有保障的?
这种高层姿态和前线现实的巨大反差,本身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讽刺。它像一幕精心编排的戏剧,台上的演员激情澎湃,台下的观众却在默默计算着,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。
如果以为俄军的问题只在前线,那就太天真了。古德科夫在库尔斯克的指挥所里被“定点清除”,只是冰山一角。真正的警钟,早就在远离战火的莫斯科腹地敲响了。
去年12月,俄军核生化防护部队的司令基里洛夫中将,在莫斯科街头,被一枚藏在路边的炸弹送上了西天。刺客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,爆炸威力控制得极为精准,就是一场典型的“守株待兔”式暗杀。
今年4月,几乎是同样的剧本,俄军总参谋部作战总局副局长莫斯卡利克中将,在自家附近遇刺。乌克兰方面毫不掩饰,迅速“认领”了战果。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,多名高级将领,在俄罗斯自己的首都心脏地带被干掉。
人们总说伊朗被渗透成了筛子,现在看来,俄罗斯的院墙也高不到哪里去。旷日持久的战争,给了对手足够的时间去布局、去渗透。
克里姆林宫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,在俄罗斯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到底潜伏了多少乌克兰特工,又有多少心怀不满的本国人,在暗中为对手提供便利。
从库尔斯克的导弹,到莫斯科的汽车炸弹,这些事件背后,都指向一个僵化、自大且漏洞百出的安全体系。面对这种局面,靠着换换部署、挪挪窝这种战术层面的小修小补,已经于事无补。
普京既然选择了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,他就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——战火,已经烧回来了。在这场没有绝对安全区的战争里,任何地点,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战场。
至于这一连串血的教训,能否真正唤醒一个庞大体系的变革?历史,似乎从未给过乐观的答案。
华泰优配-可靠配资平台-买股加杠杆-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